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6052/1000-0992-25-012
水动力空化是船舶推进、航行体跨介质运动等领域一种常见的物理现象. 针对工程领域空化噪声和空蚀预报对非平衡空化流动研究的迫切需求, 回顾了20余年来空化核与初生、群泡水体介质特性与声传播、空化与湍流相互作用、空泡溃灭瞬态冲击与激波等关键基础科学问题研究的主要进展; 梳理出空化宏观模拟面临的空化相变建模、多相流模拟和多相湍流3个挑战, 指出多尺度空化模拟的重要性并对微介观模拟方法做了简要介绍; 总结了近年来空化流微介观模拟在空化区混合介质基本物理特性、空泡流场时空特性等方面获得的新认识以及高阶数值模拟方法. 面向高精度空化流动多尺度模拟与工程预报, 展望了定量、准确描述空化区域水汽掺混介质特性与空化流时空特性的两个层面迫切需要解决的若干基础性建模问题.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6052/1000-0992-25-007
近场动力学作为一种以积分方程为特征的非局部连续介质力学理论, 在模拟裂纹萌生以及裂纹沿任意路径扩展时较传统连续介质理论具有显著优势, 特别在描述脆性以及准脆性材料的瞬态损伤与断裂问题中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本文首先概述了近场动力学的基本理论以及材料断裂与损伤的失效准则. 其次详细介绍了近年来多种脆性以及准脆性材料 (陶瓷、混凝土、玻璃、岩石等) 在近场动力学框架下的损伤预测和断裂建模研究. 最后讨论了该类材料在近场动力学理论中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6052/1000-0992-25-003
工程科学众多问题涉及多物理场耦合效应, 其数值模拟往往面临巨大挑战. 光滑粒子法 (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 SPH) 是一种经典的无网格粒子方法, 在模拟多物理场耦合问题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已在众多科学和工程领域取得广泛应用. 本文重点介绍近期SPH算法研究概况及其在多物理场耦合模拟方面的应用进展. 具体内容包括: (1) 力−热耦合问题, 涉及传热传质、高速撞击、铸造、增材制造等领域; (2) 力−热−化学反应耦合问题, 涵盖聚能射流、爆炸焊接、水下爆炸等应用; (3) 力−热−电磁耦合问题, 包括电磁场流场控制及“X-pinch”等问题. 最后, 对SPH方法模拟多物理场耦合问题的未来发展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6052/1000-0992-25-005
动力学与控制是研究系统运动规律力学机理及其调控方法的学科, 在现代工程与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 来自工程结构、耦合构件间力传递和环境交互中的结构和几何非线性、接触力的非光滑性、环境干扰的不确定性和与环境多场耦合交互等因素的复杂性, 使得传统动力学建模、动力学响应预测和动力学控制的智能化变得异常困难. 数据驱动方法的快速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全新思路和新的研究范式. 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表明, 数据驱动方法不但可以解决或部分解决传统动力学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 而且可以显著提升动力学行为预测和性能优化的能力, 为动力学与控制研究的智能化奠定必要的基础, 在复杂耦合系统的建模、分析与调控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与科学价值. 本文简要介绍了近年来数据驱动方法在机器人动力学建模与运动调控、跨声速气动弹性动力学建模、结构动力学设计、随机动力学、基于脑机接口技术和神经动力学模型的运动控制、机械设备故障诊断与剩余寿命预测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 并探讨了这些领域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2025, 55(3): 455-496.
doi: 10.6052/1000-0992-25-002
摘要:
非线性动力系统的一切响应行为均受制于其内在的全局结构, 诸如多稳吸引子及其影响域的形貌和空间分布, 不稳定不变集和不变流形等. 因而, 在指定状态空间内开展全局分析, 不仅可以获得认识和预测系统响应的全部信息, 还能深刻揭示诱发系统复杂分岔、激变或边界蜕变等众多动力学现象的内在机制. 目前, 数值方法仍是非线性动力系统全局分析的最有效手段. 相较于点尺度的数值积分方法或点映射法, 基于状态空间离散思想的方法 (如: 胞映射方法等), 其采用子集覆盖来逼近系统的不变集, 一方面可以高效刻画系统的全局结构形貌, 另一方面可以实现对相邻轨道动态特征的集合表征. 胞映射方法经历40余年的发展, 其功能不断增强, 计算效率和精度已显著提升, 应用场景也逐渐拓宽. 本文第2节从当前的视角对状态空间离散方式进行简要归类, 以便于读者更好地了解在全局分析实施过程中该框架体系的本质及优势. 第3节着重介绍近些年提出的一系列状态空间离散方法, 展示在非线性系统全局结构的高效刻画和内在特征的数据表征两方面已取得的最新进展, 突出全局分析从模型驱动向数据驱动的思维模式转变. 第4节总结意义和价值, 并就如何在状态空间离散框架下进一步泛化全局分析的概念, 以及应对未来发展和应用需求可能面临的问题和可以拓展的方向提出见解.
非线性动力系统的一切响应行为均受制于其内在的全局结构, 诸如多稳吸引子及其影响域的形貌和空间分布, 不稳定不变集和不变流形等. 因而, 在指定状态空间内开展全局分析, 不仅可以获得认识和预测系统响应的全部信息, 还能深刻揭示诱发系统复杂分岔、激变或边界蜕变等众多动力学现象的内在机制. 目前, 数值方法仍是非线性动力系统全局分析的最有效手段. 相较于点尺度的数值积分方法或点映射法, 基于状态空间离散思想的方法 (如: 胞映射方法等), 其采用子集覆盖来逼近系统的不变集, 一方面可以高效刻画系统的全局结构形貌, 另一方面可以实现对相邻轨道动态特征的集合表征. 胞映射方法经历40余年的发展, 其功能不断增强, 计算效率和精度已显著提升, 应用场景也逐渐拓宽. 本文第2节从当前的视角对状态空间离散方式进行简要归类, 以便于读者更好地了解在全局分析实施过程中该框架体系的本质及优势. 第3节着重介绍近些年提出的一系列状态空间离散方法, 展示在非线性系统全局结构的高效刻画和内在特征的数据表征两方面已取得的最新进展, 突出全局分析从模型驱动向数据驱动的思维模式转变. 第4节总结意义和价值, 并就如何在状态空间离散框架下进一步泛化全局分析的概念, 以及应对未来发展和应用需求可能面临的问题和可以拓展的方向提出见解.
2025, 55(3): 497-540.
doi: 10.6052/1000-0992-24-040
摘要:
机载投放分离、航天器串联/并联级间分离、整流罩分离和子母弹抛撒等飞行器多体分离问题在当前航空航天领域普遍存在, 安全可控的多体分离是飞行器执行航空航天任务的重要前提. 近年来, 随着飞行任务的多样化和飞行边界的扩展, 飞行器面临更加复杂的多体分离场景, 多体分离方案设计更加精细化, 对多体分离数值模拟的精细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 针对极具复杂性和挑战性的多体分离问题, 计算流体力学在复杂场景精细化模拟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本文针对飞行器多体分离数值模拟方法及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与展望. 首先总结了飞行器多体分离精细化数值模拟方法, 主要包括耦合网格动态优化技术、耦合分离涡模拟方法以及高精度时间推进耦合算法. 其次总结了复杂约束/流场/控制下的飞行器多体分离耦合模拟方法及其应用, 介绍典型复杂场景飞行器多体分离动态干扰复杂机理认识. 最后指出了飞行器多体分离数值模拟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
机载投放分离、航天器串联/并联级间分离、整流罩分离和子母弹抛撒等飞行器多体分离问题在当前航空航天领域普遍存在, 安全可控的多体分离是飞行器执行航空航天任务的重要前提. 近年来, 随着飞行任务的多样化和飞行边界的扩展, 飞行器面临更加复杂的多体分离场景, 多体分离方案设计更加精细化, 对多体分离数值模拟的精细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 针对极具复杂性和挑战性的多体分离问题, 计算流体力学在复杂场景精细化模拟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本文针对飞行器多体分离数值模拟方法及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与展望. 首先总结了飞行器多体分离精细化数值模拟方法, 主要包括耦合网格动态优化技术、耦合分离涡模拟方法以及高精度时间推进耦合算法. 其次总结了复杂约束/流场/控制下的飞行器多体分离耦合模拟方法及其应用, 介绍典型复杂场景飞行器多体分离动态干扰复杂机理认识. 最后指出了飞行器多体分离数值模拟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
2025, 55(3): 541-566.
doi: 10.6052/1000-0992-24-041
摘要:
本文综述流体力学量子计算这一前沿交叉研究领域的进展与挑战. 作为潜在的颠覆性技术, 量子计算预期在未来能够解决部分现实世界中的难题. 流体力学是经典物理与工程应用中极具挑战的问题, 可作为展示量子计算实用性与优越性的范例, 同时量子计算也可为流体力学带来新的研究范式. 本文首先阐述量子计算在量子态叠加与纠缠等方面的特点, 指出流体力学量子计算在初态制备、量子态演化和测量方面的挑战. 随后重点介绍量子−经典混合算法、哈密顿模拟等流体力学量子算法, 以及综述它们在真实量子计算机上的硬件实现进展. 总之, 目前流体力学量子计算仍处于萌芽阶段, 未来在量子计算硬件与算法方面均面临诸多挑战. 与传统方法相比, 尽管量子计算尚未在模拟强非线性的流体力学问题上展示出优越性, 但近期进展显示其有潜力来高效模拟湍流等复杂流动.
本文综述流体力学量子计算这一前沿交叉研究领域的进展与挑战. 作为潜在的颠覆性技术, 量子计算预期在未来能够解决部分现实世界中的难题. 流体力学是经典物理与工程应用中极具挑战的问题, 可作为展示量子计算实用性与优越性的范例, 同时量子计算也可为流体力学带来新的研究范式. 本文首先阐述量子计算在量子态叠加与纠缠等方面的特点, 指出流体力学量子计算在初态制备、量子态演化和测量方面的挑战. 随后重点介绍量子−经典混合算法、哈密顿模拟等流体力学量子算法, 以及综述它们在真实量子计算机上的硬件实现进展. 总之, 目前流体力学量子计算仍处于萌芽阶段, 未来在量子计算硬件与算法方面均面临诸多挑战. 与传统方法相比, 尽管量子计算尚未在模拟强非线性的流体力学问题上展示出优越性, 但近期进展显示其有潜力来高效模拟湍流等复杂流动.
2025, 55(3): 567-641.
doi: 10.6052/1000-0992-24-047
摘要:
周期结构是构建自然界和人类工程结构的一种重要形式, 平移对称性引起的Bloch调制作用赋予其独特的能带结构和丰富的时/频域动力学特性, 为弹性波/声波传播调控、新型声功能器件设计、振动与噪声控制等提供了新思路. 非线性效应可以突破线性理论框架的束缚, 能够增强甚至拓展人工周期结构的功能. 但非线性周期系统在单胞结构设计和建模分析方面存在诸多困难, 也面临时空平移对称性破缺、非线性响应特性及机理复杂等深层次科学难题, 给非线性周期结构动力学设计与实际应用带来挑战. 针对上述问题, 学者们融合力学、声学、材料学和能带物理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开展了一些卓有成效的研究, 本文旨在及时总结非线性周期结构动力学和波动调控领域的重要研究进展, 梳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和关键难题, 凝聚力量, 促进该领域的深入发展. 首先, 归纳了力学周期结构非线性效应来源、单胞结构设计方法、非线性周期结构动力学建模与分析方法; 之后, 综述了非线性周期结构在通带、带隙和能量局域束缚等方面的主要特性, 着重介绍了非线性导致的能带频移、模式耦合、低频宽带拓展和带隙内波动模式局域束缚等丰富动力学现象, 梳理了非线性周期结构在波调控装置和减振降噪设计方面的一些应用探索. 最后, 针对现有研究存在的一些不足和关键难题, 展望了未来理论研究和应用探索亟需关注的若干发展方向.
周期结构是构建自然界和人类工程结构的一种重要形式, 平移对称性引起的Bloch调制作用赋予其独特的能带结构和丰富的时/频域动力学特性, 为弹性波/声波传播调控、新型声功能器件设计、振动与噪声控制等提供了新思路. 非线性效应可以突破线性理论框架的束缚, 能够增强甚至拓展人工周期结构的功能. 但非线性周期系统在单胞结构设计和建模分析方面存在诸多困难, 也面临时空平移对称性破缺、非线性响应特性及机理复杂等深层次科学难题, 给非线性周期结构动力学设计与实际应用带来挑战. 针对上述问题, 学者们融合力学、声学、材料学和能带物理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开展了一些卓有成效的研究, 本文旨在及时总结非线性周期结构动力学和波动调控领域的重要研究进展, 梳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和关键难题, 凝聚力量, 促进该领域的深入发展. 首先, 归纳了力学周期结构非线性效应来源、单胞结构设计方法、非线性周期结构动力学建模与分析方法; 之后, 综述了非线性周期结构在通带、带隙和能量局域束缚等方面的主要特性, 着重介绍了非线性导致的能带频移、模式耦合、低频宽带拓展和带隙内波动模式局域束缚等丰富动力学现象, 梳理了非线性周期结构在波调控装置和减振降噪设计方面的一些应用探索. 最后, 针对现有研究存在的一些不足和关键难题, 展望了未来理论研究和应用探索亟需关注的若干发展方向.
2025, 55(3): 642-705.
doi: 10.6052/1000-0992-24-045
摘要:
氢能作为一种零碳排放的能源载体,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推动能源体系脱碳化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系统性地综述了氢能利用技术中的关键力学问题及其研究进展, 涵盖氢制取、纯化、储运、加注、应用以及安全等多个核心环节. 分别介绍了氢制取领域中化石能源制氢、电解水制氢及生物质制氢技术中的复杂流动、反应过程以及不同制氢方法下的力学挑战; 探讨了氢纯化环节中变压吸附法和膜分离法中的耦合集成技术及其优化; 分析了氢储运过程中高压气态储氢、低温液态储运及固态储氢技术中的力学问题, 包括容器结构力学性能的优化、氢液化过程效率的提升以及绝热管理技术的改进等; 研究了氢应用领域中氢加注过程的多因素耦合影响、氢燃料电池的传质与水热管理优化以及氢内燃机的燃烧特性; 强调了氢安全中的泄漏与爆炸问题, 涉及氢气的泄漏扩散、燃爆机理及防范措施; 最后, 针对管道输氢中的界面损伤与管内流动问题, 提出了若干研究建议, 为未来氢能产业的大规模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氢能作为一种零碳排放的能源载体,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推动能源体系脱碳化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系统性地综述了氢能利用技术中的关键力学问题及其研究进展, 涵盖氢制取、纯化、储运、加注、应用以及安全等多个核心环节. 分别介绍了氢制取领域中化石能源制氢、电解水制氢及生物质制氢技术中的复杂流动、反应过程以及不同制氢方法下的力学挑战; 探讨了氢纯化环节中变压吸附法和膜分离法中的耦合集成技术及其优化; 分析了氢储运过程中高压气态储氢、低温液态储运及固态储氢技术中的力学问题, 包括容器结构力学性能的优化、氢液化过程效率的提升以及绝热管理技术的改进等; 研究了氢应用领域中氢加注过程的多因素耦合影响、氢燃料电池的传质与水热管理优化以及氢内燃机的燃烧特性; 强调了氢安全中的泄漏与爆炸问题, 涉及氢气的泄漏扩散、燃爆机理及防范措施; 最后, 针对管道输氢中的界面损伤与管内流动问题, 提出了若干研究建议, 为未来氢能产业的大规模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最新录用”文章为经过审稿人和编委会评审并已接受录用准备发表的文章. 请您注意:这些文章并未经过排版, 也未经编辑及作者校对. 编辑、排版和校对可能会造成文章的内容变动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6052/1000-0992-25-025
摘要:
从介绍美国和俄罗斯建设特大型低速风洞的背景出发, 重点阐述了国外特大型低速风洞开展的试验研究情况, 包括运用的试验流程、完成的试验型号、使用的试验技术等, 尤其是针对特大型低速风洞而设计的特殊试验技术, 研判了特大型低速风洞试验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研究结果表明, 特大型低速风洞的建设主要是为了满足型号试验任务和技术发展的需要, 试验流程突出大模型的安装和试验故障的处理, 试验型号以固定翼飞机、旋翼飞机等各类飞机为主, 也兼顾多种航天飞行器的低速试验研究, 还积极承揽能源、交通及建筑类的试验任务, 并在基础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试验技术方面, 特大型低速风洞既采用了常规的测力、测压和测速等试验技术, 也发展了全尺寸模型、倾转试验台、特大攻角、模型自由飞行、非接触光学测量、恶劣环境模拟等特殊的试验技术, 试验技术总体呈现向提交高精度数据、组合利用多种测试手段、深度赋能大数据、多学科一体化、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等方向发展. 最后, 提出了特大型低速风洞分步发展试验技术、打造专业试验平台、突出试验细节尺度优势等几点启示.
从介绍美国和俄罗斯建设特大型低速风洞的背景出发, 重点阐述了国外特大型低速风洞开展的试验研究情况, 包括运用的试验流程、完成的试验型号、使用的试验技术等, 尤其是针对特大型低速风洞而设计的特殊试验技术, 研判了特大型低速风洞试验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研究结果表明, 特大型低速风洞的建设主要是为了满足型号试验任务和技术发展的需要, 试验流程突出大模型的安装和试验故障的处理, 试验型号以固定翼飞机、旋翼飞机等各类飞机为主, 也兼顾多种航天飞行器的低速试验研究, 还积极承揽能源、交通及建筑类的试验任务, 并在基础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试验技术方面, 特大型低速风洞既采用了常规的测力、测压和测速等试验技术, 也发展了全尺寸模型、倾转试验台、特大攻角、模型自由飞行、非接触光学测量、恶劣环境模拟等特殊的试验技术, 试验技术总体呈现向提交高精度数据、组合利用多种测试手段、深度赋能大数据、多学科一体化、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等方向发展. 最后, 提出了特大型低速风洞分步发展试验技术、打造专业试验平台、突出试验细节尺度优势等几点启示.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6052/1000-0992-25-018
摘要:
理解与预测物质微观结构及其演化行为, 并揭示其与宏观性能之间的关联规律, 是固体力学关注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 从 Galileo 的木梁弯曲实验、Cauchy 基于微元的应力定义, 到基于 Arrhenius 关系的加速蠕变实验设计, 力学中的模型假设与理论解析持续推动物质科学的发展和材料、结构工程的进步, 原子模拟、连续介质仿真等方法在学术与工业界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 物质的变形与失效过程常具有多时空尺度、多物理场、多机制耦合与非线性演化特征. 基于“观察−假设−模型”的研究思路在面对上述复杂性时遭遇挑战. 在高性能计算和高通量实验的基础上, 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方法的发展使我们可以从互补角度来重新审视复杂性问题, 拓展科学发现与工程设计边界. 相比智能技术在视觉、语言等数字空间中的应用, 工程科学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在数据质量、模型可解释性与推断能力方面提出更高要求. 在统计学习模型中引入数学约束或物理传递策略有助于克服性能−效率均衡与泛化、可理解性等挑战, 构建具备物理一致性和广度的数据库与数字库有望以“重构现实”的方式理解复杂系统的演化规律. 在认知科学的推动下, 物理智能等技术正逐步具备在复杂、动态场景中协助甚至开展科学探索与推理的能力. 本文聚焦材料力学性能与结构长时服役行为, 探讨固体力学中的典型复杂性, 从学习理论、开放科学的视角展望本领域基础与应用研究的发展方向.
理解与预测物质微观结构及其演化行为, 并揭示其与宏观性能之间的关联规律, 是固体力学关注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 从 Galileo 的木梁弯曲实验、Cauchy 基于微元的应力定义, 到基于 Arrhenius 关系的加速蠕变实验设计, 力学中的模型假设与理论解析持续推动物质科学的发展和材料、结构工程的进步, 原子模拟、连续介质仿真等方法在学术与工业界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 物质的变形与失效过程常具有多时空尺度、多物理场、多机制耦合与非线性演化特征. 基于“观察−假设−模型”的研究思路在面对上述复杂性时遭遇挑战. 在高性能计算和高通量实验的基础上, 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方法的发展使我们可以从互补角度来重新审视复杂性问题, 拓展科学发现与工程设计边界. 相比智能技术在视觉、语言等数字空间中的应用, 工程科学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在数据质量、模型可解释性与推断能力方面提出更高要求. 在统计学习模型中引入数学约束或物理传递策略有助于克服性能−效率均衡与泛化、可理解性等挑战, 构建具备物理一致性和广度的数据库与数字库有望以“重构现实”的方式理解复杂系统的演化规律. 在认知科学的推动下, 物理智能等技术正逐步具备在复杂、动态场景中协助甚至开展科学探索与推理的能力. 本文聚焦材料力学性能与结构长时服役行为, 探讨固体力学中的典型复杂性, 从学习理论、开放科学的视角展望本领域基础与应用研究的发展方向.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6052/1000-0992-25-020
摘要:
涡环同轴相互作用是亚音速射流中的典型流动结构和重要的噪声来源. 调控涡环相互作用过程的加减速运动是降低射流噪声的关键. 已有的研究工作发现, 弱涡环径向加速度是低频高振幅噪声的主导因素. 本文基于Dyson薄核涡环模型研究了这一现象的成立条件和规律. 通过将声源分解为涡环轴向和径向动力学参数乘积的形式, 研究了不同初始环量比和初始半径比条件下的涡环相互作用过程, 发现了主导总声源脉冲的临界初始半径比. 只有当初始涡环半径比小于临界初始半径比时, 弱涡环径向加速度声源项对总声源的贡献才大于强涡环. 通过对涡环相互作用过程的定量分析, 发现了声源脉冲峰值与涡环轴向速度、径向加速度峰值的关联关系, 并发现强涡环的反向运动, 会造成强涡环声源项产生反相位脉冲.
涡环同轴相互作用是亚音速射流中的典型流动结构和重要的噪声来源. 调控涡环相互作用过程的加减速运动是降低射流噪声的关键. 已有的研究工作发现, 弱涡环径向加速度是低频高振幅噪声的主导因素. 本文基于Dyson薄核涡环模型研究了这一现象的成立条件和规律. 通过将声源分解为涡环轴向和径向动力学参数乘积的形式, 研究了不同初始环量比和初始半径比条件下的涡环相互作用过程, 发现了主导总声源脉冲的临界初始半径比. 只有当初始涡环半径比小于临界初始半径比时, 弱涡环径向加速度声源项对总声源的贡献才大于强涡环. 通过对涡环相互作用过程的定量分析, 发现了声源脉冲峰值与涡环轴向速度、径向加速度峰值的关联关系, 并发现强涡环的反向运动, 会造成强涡环声源项产生反相位脉冲.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6052/1000-0992-25-021
摘要:
非正泊松比力学超材料是一类通过构型设计在宏观尺度上展现零/负泊松比效应的结构型功能材料. 因其在横向变形调控、尺寸稳定性和能量吸收等方面的独特优势, 在航空航天、海洋工程、交通运输、可穿戴防护装备和生物医学等领域展现出广泛应用前景. 近年来, 随着微结构设计、先进材料制备技术和多材料集成手段的不断演进, 非正泊松比力学超材料在构型多样性、响应调控性与结构功能一体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文从激活结构横向变形行为的主导机理出发, 系统梳理了非正泊松比力学超材料的典型设计策略. 负泊松比超材料围绕内凹几何、旋转体系 (旋转刚体/桁架、手性/反手性)、剪纸/折纸、弹性不稳定诱导与刚体联动等机制组织. 零泊松比超材料归纳为类矩形/平行四边形、半内凹、正负泊松比单元混杂与刚柔复合等几何范式. 围绕非正泊松比力学超材料在缓冲吸能应用中的关键性能, 重点讨论了多平台响应设计、梯度构型调控、多材料耦合与智能材料介入等性能增强途径. 在结构集成层面, 本文还探讨了模块化组装、夹层结构设计与本征三维结构设计等技术路径. 最后, 结合非正泊松比力学超材料在设计制备、性能调控与系统集成中的研究进展, 梳理了当前面临的核心技术瓶颈, 明确了亟需突破的关键方向, 并提出了面向多尺度制造、多场响应集成与工程化应用的未来发展路径.
非正泊松比力学超材料是一类通过构型设计在宏观尺度上展现零/负泊松比效应的结构型功能材料. 因其在横向变形调控、尺寸稳定性和能量吸收等方面的独特优势, 在航空航天、海洋工程、交通运输、可穿戴防护装备和生物医学等领域展现出广泛应用前景. 近年来, 随着微结构设计、先进材料制备技术和多材料集成手段的不断演进, 非正泊松比力学超材料在构型多样性、响应调控性与结构功能一体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文从激活结构横向变形行为的主导机理出发, 系统梳理了非正泊松比力学超材料的典型设计策略. 负泊松比超材料围绕内凹几何、旋转体系 (旋转刚体/桁架、手性/反手性)、剪纸/折纸、弹性不稳定诱导与刚体联动等机制组织. 零泊松比超材料归纳为类矩形/平行四边形、半内凹、正负泊松比单元混杂与刚柔复合等几何范式. 围绕非正泊松比力学超材料在缓冲吸能应用中的关键性能, 重点讨论了多平台响应设计、梯度构型调控、多材料耦合与智能材料介入等性能增强途径. 在结构集成层面, 本文还探讨了模块化组装、夹层结构设计与本征三维结构设计等技术路径. 最后, 结合非正泊松比力学超材料在设计制备、性能调控与系统集成中的研究进展, 梳理了当前面临的核心技术瓶颈, 明确了亟需突破的关键方向, 并提出了面向多尺度制造、多场响应集成与工程化应用的未来发展路径.
- 2025 Vol. 2
- 2025 Vol. 1
- 2024 Vol. 4
- 2024 Vol. 3
- 2024 Vol. 2
- 2024 Vol. 1
- 2023 Vol. 4
- 2023 Vol. 3
- 2023 Vol. 2
- 2023 Vol. 1
- 2022 Vol. 4
- 2022 Vol. 3
- 2022 Vol. 2
- 2022 Vol. 1
- 2021 Vol. 4
- 2021 Vol. 3
- 2021 Vol. 2
- 2021 Vol. 1
- 2020 Vol. 1
- 2019 Vol. 1
- 2018 Vol. 1
- 2017 Vol. 1
- 2016 Vol. 1
- 2015 Vol. 1
- 2014 Vol. 1
- 2013 Vol. 6
- 2013 Vol. 5
- 2013 Vol. 4
- 2013 Vol. 3
- 2013 Vol. 2
- 2013 Vol. 1
- 2012 Vol. 6
- 2012 Vol. 5
- 2012 Vol. 4
- 2012 Vol. 3
- 2012 Vol. 2
- 2012 Vol. 1
- 2011 Vol. 6
- 2011 Vol. 5
- 2011 Vol. 4
- 2011 Vol. 3
- 2011 Vol. 2
- 2011 Vol. 1
- 2010 Vol. 6
- 2010 Vol. 5
- 2010 Vol. 4
- 2010 Vol. 3
- 2010 Vol. 2
- 2010 Vol. 1
- 2009 Vol. 6
- 2009 Vol. 5
- 2009 Vol. 4
- 2009 Vol. 3
- 2009 Vol. 2
- 2009 Vol. 1
- 2008 Vol. 6
- 2008 Vol. 5
- 2008 Vol. 4
- 2008 Vol. 3
- 2008 Vol. 2
- 2008 Vol. 1
- 2007 Vol. 4
- 2007 Vol. 3
- 2007 Vol. 2
- 2007 Vol. 1
- 2006 Vol. 4
- 2006 Vol. 3
- 2006 Vol. 2
- 2006 Vol. 1
- 2005 Vol. 4
- 2005 Vol. 3
- 2005 Vol. 2
- 2005 Vol. 1
- 2004 Vol. 4
- 2004 Vol. 3
- 2004 Vol. 2
- 2004 Vol. 1
- 2003 Vol. 4
- 2003 Vol. 3
- 2003 Vol. 2
- 2003 Vol. 1
- 2002 Vol. 4
- 2002 Vol. 3
- 2002 Vol. 2
- 2002 Vol. 1
- 2001 Vol. 4
- 2001 Vol. 3
- 2001 Vol. 2
- 2001 Vol. 1
- 2000 Vol. 4
- 2000 Vol. 3
- 2000 Vol. 2
- 2000 Vol. 1
- 1999 Vol. 4
- 1999 Vol. 3
- 1999 Vol. 2
- 1999 Vol. 1
- 1998 Vol. 4
- 1998 Vol. 3
- 1998 Vol. 2
- 1998 Vol. 1
- 1997 Vol. 4
- 1997 Vol. 3
- 1997 Vol. 2
- 1997 Vol. 1
- 1996 Vol. 4
- 1996 Vol. 3
- 1996 Vol. 2
- 1996 Vol. 1
- 1995 Vol. 4
- 1995 Vol. 3
- 1995 Vol. 2
- 1995 Vol. 1
- 1994 Vol. 4
- 1994 Vol. 3
- 1994 Vol. 2
- 1994 Vol. 1
- 1993 Vol. 4
- 1993 Vol. 3
- 1993 Vol. 2
- 1993 Vol. 1
- 1992 Vol. 4
- 1992 Vol. 3
- 1992 Vol. 2
- 1992 Vol. 1
- 1991 Vol. 4
- 1991 Vol. 3
- 1991 Vol. 2
- 1991 Vol. 1
- 1990 Vol. 4
- 1990 Vol. 3
- 1990 Vol. 2
- 1990 Vol. 1
- 1989 Vol. 4
- 1989 Vol. 3
- 1989 Vol. 2
- 1989 Vol. 1
- 1988 Vol. 4
- 1988 Vol. 3
- 1988 Vol. 2
- 1988 Vol. 1
- 1987 Vol. 4
- 1987 Vol. 3
- 1987 Vol. 2
- 1987 Vol. 1
- 1986 Vol. 4
- 1986 Vol. 3
- 1986 Vol. 2
- 1986 Vol. 1
- 1985 Vol. 4
- 1985 Vol. 3
- 1985 Vol. 2
- 1985 Vol. 1
- 1984 Vol. 4
- 1984 Vol. 3
- 1984 Vol. 2
- 1984 Vol. 1
- 1983 Vol. 4
- 1983 Vol. 3
- 1983 Vol. 2
- 1983 Vol. 1
- 1982 Vol. 4
- 1982 Vol. 3
- 1982 Vol. 2
- 1982 Vol. 1
- 1981 Vol. 4
- 1981 Vol. 3
- 1981 Vol. 2
- 1981 Vol. 1
- 1980 Vol. 4
- 1980 Vol. 2~3
- 1980 Vol. 1
- 1979 Vol. 4
- 1979 Vol. 3
- 1979 Vol. 2
- 1979 Vol. 1
- 1978 Vol. 2
- 1978 Vol. 1
- 1977 Vol. 2
- 1977 Vol. 1
- 1976 Vol. 4
- 1976 Vol. 3
- 1976 Vol. 2
- 1976 Vol. 1
- 1975 Vol. 2
- 1975 Vol. 1
- 1974 Vol. 2
- 1974 Vol. 1
- 1973 Vol. 6
- 1973 Vol. 5
- 1973 Vol. 4
- 1973 Vol. 3
- 1973 Vol. 2
- 1973 Vol. 1
- 1972 Vol. 12
- 1972 Vol. 11
- 1972 Vol. 10
- 1972 Vol. 9
- 1972 Vol. 8
- 1972 Vol. 7
- 1972 Vol. 6
- 1972 Vol. 5
- 1972 Vol. 4
- 1972 Vol. 3
- 1972 Vol. 2
- 1972 Vol. 1
- 1971 Vol. 6
- 1971 Vol. 5
- 1971 Vol. 4
- 1971 Vol. 3
- 1971 Vol. 2
- 1971 Vol. 1
摘要
HTML
PDF
Email Alert
RSS